最近天水幼儿园幼儿集体铅中毒事件引发广泛热议,从食品监管、工业原料、医疗检测、地下水污染到地方政府一系列“谜之操作”,导致所有怨气集中爆发。这里也趁机谈谈为什么食品安全保障这么困难。
天水事件的反常之处
网上对天水事件最大的质疑是,为什么幼儿园会放着便宜的食用色素不用,而使用工业染料。
这其实涉及一个深层次的“生活哲学”问题,就是在现实中我们每次遇到那些不可思议的事件结果时,总能在其背后发现一堆不可思议的过程。
也就是俗称的,当你第一次发现家里有一只蟑螂时,实际上搞不好暗地里已经有100只了。
具体到这个事件中。
当一个厨师能够想出使用染料对食品染色这种操作时,我想,就不要期望它能知道染料的成分是什么,不要期望它能知道色素比染料更便宜这回事了。
我们很多人在网上分析问题时,喜欢用逻辑推导行为过程,但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是没有正常逻辑可言的,可能那个厨师刚好在网上刷到过染料视频,或自己在网购平台看到过随机推荐的染料商品便产生了这种想法。
天水事件如何定性
是否故意投毒
作为两个小孩的父亲,我很理解网上对天水事件喊打喊杀的想法,不过这个事件从现有情况来看,相关责任人应该是很难被判死刑的。
一个争议在于,相关责任人是否故意投毒。
但从常理推断,目前很难证明这个是故意投毒行为,毕竟这种报复社会的方式,怎么都说不通: 厨师串通厨工、园长连续投毒几个月意图谋害幼儿,这已经完全超出人类理解。
是否能判死刑
从目前来看,这个事件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应该是疑问不大的,其他像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等,应该是说不大通的。
虽然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最高可以到死刑,但参照“三聚氰胺”等类似事件,一般情况是致人死亡的,才判死刑,否则还是有点困难。
当然,这种量刑最终还得看具体案情,即便没有受害人死亡,这么严重的后果,判个死刑也不是不合理。
另外,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并不需要考虑相关责任人是不是真想害人,只要是真想往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就行,从现有情况看,显然是符合的。
厨师懂不懂食品安全
之所以我倾向认为天水事件中这些人是因为“无知”而不是“故意”投毒,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对厨师这个群体的学识水平真的不抱太高期望。
我亲戚里边有好几个厨师,有的农村搞酒席,有的在工厂当厨师,还有一个在学校食堂当厨师。
这些亲戚大部分都是高小或初中文化,你要问他们什么是色素,人家永远只有一句话:我从来不用。
我想,对于他们来说,这句“从来都不用”就已经是他们对食品安全最深刻的理解。
经验主义
日常工作中,我这些亲戚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完全停留在经验层面,馊了的不能吃、臭了的不能吃、烂了的不能吃,至于成分,那不是他们能够想得清楚的事情。
问他们什么叫“食品安全”,那显然只有“原生态”才是最高标准。
比如,市场上卖的那些肉蛋鱼鸡,在他们眼里那就是“饲料猪”“饲料蛋”“饲料鱼”“饲料鸡”,都是下品食材。
一旦深入一点探讨,说这些“走地鸡”可能接触过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寄生虫或被污染的野外水源,搞不好还不如流水线生产的“饲料鸡”安全时,不可避免就得进入“开骂”环节了。
这个问题在所谓的“食品从业人员考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厨师考试
我曾不止一次指导亲戚们参加各种“食品从业人员考试”,这些考试大多是在手机上操作,大概是在 20 分钟内回答 50 道题,80 分以上合格。
这些考试通常会区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从业人员、食品负责人员和食品专业技术人员等身份,有不同的考试试题。
但是,题目确实也有点复杂,我想现实中,应该很少有厨师能够真正独立通过考试。
毕竟,都已经干厨师这行了,你还能指望他们有一定的化学、医学、生物、法律水平吗?
这里我摘录部分题目如下:
-
【单选题】下列哪种水产加工时禁止使用明矾浸泡?
A. 海蜇头 B. 鲎肉 C. 河豚肝脏 D. 泥螺 -
【单选题】集体用餐分装菜肴时,热藏温度不得低于:
A. 50℃ B. 60℃ C. 70℃ D. 80℃ -
【单选题】制作含维生素C的果汁时,不宜添加:
A. 山梨酸钾 B. 苯甲酸钠 C. 乳酸链球菌素 D. 纳他霉素 -
【单选题】某餐厅使用过期咖喱粉制作套餐,违法所得2000元,应处以:
A. 5万-10万罚款 B. 10万-20万罚款 C. 吊销许可证 D. 仅警告 -
【单选题】下列哪种野生菌允许加工但需标注警示语?
A. 鸡枞菌 B. 见手青 C. 松茸 D. 羊肚菌 -
【多选题】以下哪些深海鱼必须去除内脏后才能冷冻储存?
A. 油甘鱼 B. 鲭鱼 C. 石房蛤 D. 裸盖鱼 -
【多选题】下列哪组食材禁止在同一容器中预处理?
A. 黄豆芽与猪血 B. 螃蟹与柿子 C. 生牡蛎与柠檬汁 D. 菠菜与豆腐 -
【判断题】作为膨松剂的亚硫酸氢钠(INS 222)可用于生鲜肉类腌制。
-
【判断题】真空包装的溏心蛋需在4小时内将中心温度降至8℃以下。
-
【判断题】未取得健康证的厨师接触即食食品,可处餐厅5000元以下罚款。
当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学校食堂,永远都是那几个菜,为什么农村酒席几乎都是固定的菜式。
毕竟只有这样才是相对安全、保险的,一旦食材类型复杂、加工过程复杂、保存过程复杂,那就得乱套了。
管理能不能跟得上
这次天水事件让我想到一个更宏大的背景。
我们正处在一个剧烈转型的夹缝中,几千年小农经济留下的经验主义,与快速的工业化、信息化碰撞,导致整个食品安全体系依然千疮百孔。
想想看,我们日常吃的多少东西,源头还在那些星星点点的散户手里。
自家后院养几十只鸡,地里种点菜,作坊里榨点油、腌点咸菜,这些东西往往都像毛细血管一样分散、隐秘,永远搞不清到底安不安全。
特别是很多还打着“乡村振兴”“扶贫助农”旗号,在道义上就让食品安全这个问题不了了之。
至于那庞大规模的餐饮行业,层不出穷的外卖专供食品,更是搞不清里边到底放了什么。
以目前市场监管部门的治理水平,我认为恐怕他们也是压根没能力做到监管到位。
多数时候只能靠事后追责,突击检查解决问题。
天水事件里的幼儿园,本质上也是这种“零散加工”的缩影。
规模不大,采购随意,加工过程更是全凭厨师的经验和“良心”。
在这种体系里,所谓的食品安全,往往就是墙上贴几张制度、抽屉里塞几本健康证了事。
园长、老板们首要考虑的是成本、是省事、是别吃出“馊了臭了”的“眼前”问题。
至于原料里含不含铅?添加剂用量符不符合国标?这很有可能不是他们知识储备里能容纳的范畴。
“懂行”的人在哪里
天水这个事情,讲白了还是个小概率问题,总体上,我对食品安全还是有一定信心的,起码这种事情也不是经常发生,不是大面积发生。
但另一方面,我依然对未来是否会继续发生这种问题感到悲观。
或许经过这次事件,含铅染料不得食用这个事,能在一段时期内广为人知,避免继续类似的悲剧。
但事件平息后呢,若干年后呢? 恐怕很难说大多数人都还能记得起这个教训。
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个接触食品环节的个体,都天然具备专业的食品安全素养。
也不要指望通过现在的所谓“考试”“培训”就能将全国几千万餐饮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能力提升上去。
特别是现有那些扯淡的“考试”,让大量只有中低文化水平的厨师去精通化学分析、微生物控制和食品安全法规,完全不现实。
根本上,还是得让更多真正的“内行”进入到产业中,让真正懂风险点、懂操作规范,能识别原料风险,能监控加工过程的人去当好“守门员”,而不是随便挂个名,或者拿现有的人弄虚作假搞个资质凑数。
不过,这又涉及到一个扯不下的“孔乙己”长衫问题,相信也只有继续内卷,才能将真正有能力的人卷到厨房去吧。
最起码,卷去厨房搞食品安全应该比润出国刷盘子来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