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在工厂流水线上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工厂流水线上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最近受女儿同班同学父母邀请,我也跟着参观了三个中小企业,其中两家传统制造业企业,一家新材料企业,与以往自己跟企业接触时只在会议室和办公楼不同,这次去三家企业都完整走遍了厂区内部各个角落,也对中国最普通的生产制造业有了更多清晰、直观的认识。

此前,我经常在视频网站观看一些国内工厂流水线的视频,惊讶于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线将简单的原材料制作成各种精细、精美的产品所带来的感官震撼。

工业制造视频

但在观看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真正参与其中的工人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直接感受

说起流水线工厂,很多人自然而然冒出“996”“牛马”等词汇,但很显然,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很难很难一言以蔽之简单的用这类负面“标签化”符号所概括。

我这次参与参观的三家企业,规模都不算大,均在 200-300 人左右。其中一家生产日化产品,一家生产有机材料,一家生产包装材料。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后文中我就分别用 A B C 来代替这三家公司。

劳动环境

这 3 家公司,就我目前所看到的情况,应该都算是同行业内做的比较好的代表了。但就生产线来说,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噪音”问题突出,特别是 C 公司。

A 公司的主要生产车间是 PET 注塑机,每台注塑机都由 1 名工人负责操作,主要生产日化产品的瓶子、盖子和塑料部件,是人员最为密集的区域,也是噪音最多的场所。相对来说,模具成产、原料配置、罐装过程包括最后成品打包的环节都还算好。例如,罐装过程都是全自动进行,工人日常只需要在隔壁房间盯着计算机面板就行。

B 公司主要生产车间就是各类大型有机原料搅拌、处理机器,这些机器设备无一不是很大噪音。不过,由于大部分机器设备都是封闭式自动运行,日常在流水线上的工人,主要就是监控设备运行和一些简单的外部操作,在噪音部分倒也还算好。

C 公司是三家公司里边劳动条件最差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它们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就是“纸”。就如一般办公室里最容易闹出动静的打印机一样,工厂的大型打印机、裁剪机、进料器、排气扇等机器设备,全都是噪音大户。我们在工厂内部走过时,都几乎听不到身边人说话的声音。负责人也坦言,工厂噪音确实超过了国家标准。

这 3 家公司里边,只有 C 公司的生产线没有安装空调,据说主要是因为“纸”这种原料,对空气湿度敏感,如果安装空调,会对生产造成影响。由于我去参观的时候,天气已经变冷,只有 20 度左右,但在厂区内高噪音以及大量“纸产品”特有的“干燥气味”下,还是感觉很不适应,我不知道在广东夏天 30 多度的高温下,工人“闷”在里边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但那一定很难熬。特别是这家公司由于订单量常年饱和,他们一直是按 7*24 小时在排班,也就是说,所有工人都可能要轮换日班、夜班,或许晚上气温稍微低点,是“熬夜班”最大的优点吧。

工作时长和待遇

三家公司的工作时长都不相同。A 公司只有白班,12 个小时,从早上 8 点到晚上 8 点,月休两天,每个月比 996 还要少两天休息。B 公司基本相当于 996,白班 12 小时,每周休息一天。C 公司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 12 小时的日夜班,另一种是 8 小时轮班,月休 4 天,主要是生产线 24 小时不停,8 个小时轮班的,中途除了偶尔上个厕所,几乎没有休息机会。

讲实话,当我听到负责人介绍 A 公司的劳动时长时,内心感觉很沉重。本以为 996 已经很惨,没想到,还有更惨的。当时我们正在生产线末端看着每条生产线上都有七八个工人在那做着最后的打包工作,传送带不停,他们就没法停下来,每天都要重复一个动作数万次。他们也曾是一个个家庭中的心肝宝贝、掌上明珠,是一个个家庭中的父亲、母亲,但很遗憾,从事了这份工作,就很难抽出时间陪到家人。想在休息时间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想出去走走看看,基本都很难实现。

想象一下,如果我自己是 A 公司的打包工人,每天从早站到晚,眼睛盯着传送带上的瓶子,手里不停地塞入纸箱,动作稍慢一点,整个线就得停顿。12 小时下来,腰酸背痛,回家倒头就睡,哪还有精力陪孩子做作业,日常家里人要有个病痛啥的,也很难请到假。B 公司的条件或许稍好,但盯着屏幕看搅拌机转动,一周只休一天,长期下来,眼睛干涩、精神疲惫,也不是长久之计。C 公司的轮班制更难搞,倒夜班、高噪音,都对身体是很大的考验。

生产线

在待遇方面,3 家公司基本都是按本地最低工资签订劳动合同,综合加班时长,薪酬在 6000-8000 之间。可以说,堪堪赶上本地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只能应付日常基本消费。简单计算一下,扣除五险一金后(事实上A公司很多人都没交社保,B C公司这方面保障比较齐全点),到手工资可能也就刚够房租、伙食和孩子上学费用,很难有积蓄。相比之下,一些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或做网约车司机,虽然也辛苦,但时间更灵活,收入有时还能多点。

一点感想

在参观这 3 家企业过程中,每位负责人都跟我们讲述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多“辛酸史”。比如 A 公司老板跟我们说,他原先只做化妆品包装,主要就是指塑料瓶,但一个塑料瓶,在客户那边压价都是按照 1 分钱的幅度在压,跟同行竞争时,有时别人报价便宜 1 分钱,他们就失去了客户。前几年,他被逼无奈,只能继续贷款购买大量机器设备,将前边环节的原料配置、罐装以及后续环节的成品打包这些全部都做了,直接按贴牌代工模式帮客户做“成品”,才终于提高了一丁点利润空间。但他这种做法,估计也很难说领先同行多少,可能几年后,同行都会按照这种模式来操作。C 公司也提到,他们主要的客户都是“500强”企业,这些大企业往往自己不建设仓库,而是按照大企业自己生产线的进度,要求他们这些供应商随时供货到位。比如要求当天 10:05 分供应 10 吨原料,那他们就得在 9:35-10:05 分之间确保送货到对方工厂指定位置,这对物流要求极高,而且合同约定几乎无视任何天气、交通等意外因素,一旦送货延迟,即产生大额违约赔偿。最后他们迫不得已,只能在客户工厂周边高价租赁第三方仓库,然后贷款购买数十台卡车组织运输队来满足客户要求。

这些故事让我听了也是更加揪心。讲白了,公司老板或负责人在外边承受巨大竞争压力,而这些压力也毫无疑问也会传导给员工,导致普通工人也就更难受了,不仅每天要面对身体上的劳累,还有企业生存压力间接传导下来的紧迫感。噪音嗡嗡、动作重复、时长漫长,这些是流水线工作的常态,却往往被我们这些外部人忽略。

讲起来,我们这些多读了几天书的人还算是幸运的,日常办公室吐糟那些东西,在制造业工人面前,真是不值一提。流水线上的那种体验更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战争,没有弹性时间,没有脑力挑战,只有机械重复和体力消耗。或许,这也是制造业的现实,高效生产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坚持与牺牲。

工厂流水线

当然,也不可否认,现在的制造业总体都在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比如 A 公司升级生产线后,许多重复灌装的工作已经交给机器,工人更多转为监控角色,这或许能减轻一些体力负担,但想象如果我是工人,盯着屏幕看数据波动,一天下来眼睛酸涩,精神还是得高度集中。B 公司那些大型搅拌机,如果进一步 AI 化,操作员可能从手动调整转为远程调试,那时工作时长也许能缩短,但新技能学习压力也会上来。C 公司那种噪音大的纸张处理线,如果装上智能降噪和温控系统,夏天高温下的闷热感就能缓解不少,轮班制下身体恢复也更快。不过,转型升级也带来隐忧:机器人取代岗位后,一些低技能工人可能面临失业风险,转行送外卖或服务业的门槛又不高,收入不稳。总之,从流水线体验来看,这升级是双刃剑,一方面让工作不再那么“牛马”,另一方面要求工人适应变化,否则就容易被甩在身后。

通过这次参观,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制造的强大离不开这些基层工人。但同时,也希望未来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能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让流水线不再那么“牛马”。如果有机会,我建议大家也去工厂走走,多亲身感受一下,那种震撼远不是文字描述和刷视频能带来的。

Built with Hugo, Powered by Github.
全站约 386 篇文章 合计约 1096216 字